一杯十年老酿的梅子酒下肚,再浓烈的仇怨,也会化作一缕飞烟。美食可以治愈相思之情、失亲之痛,以及孤独之惑。

素有日本张爱玲之称的森茉莉,早年间生活豪奢,后晚来风急,在人生的后三十年,只生活在一个十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但每天仍要吃一颗国外进口的巧克力。可以想象,独自怎生得黑的时候,还有美食在左右,也许是对尊严、体面、品味的最后追求和沦落后的最后宽慰。

为什么经济越是下滑,美食经济越是繁荣?在经济学中,有个术语叫"口红效应",即在收入紧缩阶段用户买不起大宗的奢侈品,转而求其次,购买小而美的物件,以满足奢侈心。因此,在中国经济整体放缓的阶段,轻奢餐饮越来越红火,受到人们的追捧。

在中国的餐饮业里,有许多以情怀见长的品牌。它们以情怀起步,却多也因情怀而失足,这也算旁证了一句老话,情怀不能当饭吃。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营销功夫做得到家,店面装修有格调,这些都只能算锦上添花,真正让店面立于不败之地的,还属店面的产品口味是否满足受众。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产品研发跟不上,食客们可能因噱头而入室,但花招尝多了也会腻,后续又没有让胃袋思念的产品,则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转而弃之,这与文人对烟花莺燕从接受到抛弃的轨迹几乎一致。
因此,做餐饮,讲情怀当然可行,但也不能当饭吃,实实在在做好产品才是王道。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权力的餐桌》一书中说,人们在餐桌上实现控制与驯服,实现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从餐桌的布置与食物的选择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菜不仅是菜,还是被赋予民族与意识形态,成为文化武器,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总有达成的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希腊人祭拜狄俄尼索斯和俄耳普斯,就是一种反抗当时政治的形式。1792年,革命党人暴动,逼着路易十六喝酒,这样触及国王的身体彻底打破至少两百年以来法国君王和百姓保持距离的形象。19世纪,共济会多个分会在神圣星期五吃猪肉,公开与教会秩序对抗。通过饮食上的神像破坏运动,背离了宴会同行的等级秩序,建立了事物的新秩序。

这就是餐桌秩序,也是权力秩序。而我们平时聚会,领导、长者坐上岗,是家庭、社会权力秩序的形象化体现。

爱情的妙和美味的妙非常一致,享受其中的人,一定会对那种灵魂从后脑勺飞升的感觉毫不陌生。当然,有遐情恋爱的人,也有雅致去厨房放浪,很多书上记载的花间之人,兼有食家身份。

你想想,一个能对番茄和蔬菜报之以温柔态度的人,一定练就了一身将爱情烹成一道好菜的技巧。一双小心翼翼不把豆腐戳破的手,抚摸过你头发的时候,一定会很温柔吧。一个能忍耐的一年的功夫,只等待自家院子青梅熟了,做一小玻璃瓶青梅酒以自酌,而绝不去市场上买来将就的男子,一定是一个很有耐心,很懂等待的人吧。

妻妾成群,弄影花间的李渔,写过史上最好的一本烹饪书,叫《随园食单》,一边庖中煮菜花的人,一边闺中品名花,当然,男女通吃的他,对菊花的味道,应该也不甚陌生。至于像曹操那样,善于歼人全族、战场生烟,爱砍人脑花的人,不知道是否有时间,亲自围裙、土灰地给妻子做一碗羹汤。

不过现代社会了,人们忙碌得很,除非专业食者,很少有人能逞心而行,每天摘出时间把三餐做全,甚至连晚饭也不保了,那么弥补的方式,就是带爱人外出吃一顿体面、优雅的便饭吧,好的食物才能配得上美眷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