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我国的近视率还只在10%到20%,而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接近90%的青少年受到近视的困扰。与此同时,如今欧美也有近一半的年轻人患上了近视,广泛程度已是半世纪前的两倍。据估计,在未来五年之内,世界人口可能将有三分之一,也就是约25亿人患上近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健康之殇。
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台仪器,那么眼睛恐怕就是其中最为精妙的部件。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眼部肌肉会自主调控,收缩或者松弛,然后将物体的影响投射到眼内的视网膜上。因为它的精妙,人们在关于近视是如何成形的认知上,一直众说纷纭,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也一并发展。
这个观念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400多年前,那时德国的占星师,也是光学专家Johannes Kepler将自己的近视归罪于他所有的研究。直到21世纪初,当有研究者开始研究具体行为,诸如每周读多久书、看多久的电脑,结果却没有一个因素看起来是近视风险的主要贡献者。
20世纪60年代,有研究表明,比起基因不相同的双胞胎,近视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中更普遍,这也就意味着近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群体都认为近视主要是因为遗传。但1969年通过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又发现,遗传变化发生的太慢,并不足以解释近视率飞涨的变化。
2008年,澳大利亚的科研团队在对悉尼中小学里的4000余个孩子进行三年的研究后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孩子有着更大的近视风险。后续又有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明亮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控制眼球的生长,防止出现异常。
对一部分人来说,近视可能就只是鼻梁上架起了一副镜架,给生活带来了些许的不便。但是,对于越来越多高度近视的人来说,他们的视力会越来越差,患上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甚至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也将不断被放大。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十年来,近视率在我国各地的人数增加,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内科医生及流行病学家Seang-Mei Saw曾直接表示:"未来几十年内,病因性近视和并发性失明将在亚洲流行开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人口的近视率远没有如今这般突出。人们对于戴上近视眼镜的人首先印象便是"读书人",即便不能算作"读书人"的人在戴上眼镜后也总能被增添不少的书卷气,能有这样气质的人口占比约在15%~20%。那时候,一副近视眼镜属于少数人的"文化"标识。
到90年代,教育改革使得社会竞争加剧,学习的负担骤然加重,我国人口的近视率往后一路飙升。只在1999年的一项数据统计中便有显示,全国小学生近视率为13.35%,初中生近视率为37.44%。而高中则达到81.89%,大学更是升至90.29%。
今年,在一份由北大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中提到,2012年我国5岁以上的总人口中,近视的总人数在4.5亿左右。其中,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口高达3000万。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
这是一个足以让人震惊的数字,也是一个病态的体现。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悉,我国已经是全世界近视率靠前的国家。而且,由于当前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电视、网络、手机的高速发展等诸多因素,近视率普遍偏高的现状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从当代人的健康以及未来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我国目前乃至随后数十年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问题。
但如果立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层面,改变近视高发的严酷现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转危为机的巨大新万博。
据某机构不完整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的近视治疗仪器的市场规模便已达到了26000万元。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更是增长至30000万元以上,年增长率近20%。即便是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预估,到2020年,我国的近视治疗仪器的市场规模就将超过80000万元。更何况,在过去一年里才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会议已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如此,在不得不被引起现代人重视的"病态"现实与"健康中国"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包括近视治疗在内的一切与近视相关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放大,被关注。
从我国以往所推行的政策来看,我国近视防治的工作主要在于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宣导,且以预防为主。但随着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延伸,以及各方面技术的突破,近视防治的庞大市场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作为目前发病率较大的一种屈光不正,近视困扰着很大一部分人的学习与生活,并且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使得备受此困扰的人群仍在不断增加,成为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当此情形下,近视防治既是时代演变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举措,也是一个消费前景十分可观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