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喜欢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不论在相对更加专业的IMDB排行榜中,还是在国内影迷集体发声地的豆瓣影评里,它都是一个超然的存在——一部没有动作、没有特技、没有美人,几乎全部拍摄都集中在四面围墙内的老电影,却深深震撼着越来越多不同时代观影者的内心,高居各大必看电影榜单前列。人们震撼于安迪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不屈,而广大创业者则从中得到更多让人振奋向上的力量。
救赎是什么?圣经里,人们将耶稣为解救世人、洗脱世人的罪而献身的行为称作救赎。显然,救赎是需要献身的。
电影的开始,也正是围绕着“如何献身”而展开。几个简单的镜头特写与转换,令安迪迅速完成了从青年才俊到罪犯的身份转变,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走上属于他的救赎之路。这时候,尽管所有的不利都指向安迪,但直到法官宣判,观众都是带着疑问的,并在心中存下了翻案的希望。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希望常常是一份热情,容易高涨,去得也快。当安迪随大批罪犯走进肖申克监狱,奸诈的典狱长、残暴的狱警队长、变态的囚犯和局促黑暗的禁闭室,糟糕的处境直接湮灭了每个人内心有过的曙光。
当观众希望的热情不断退去,瑞德也劝诫安迪:“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只有安迪明白希望不需要热情,希望也不是虚妄,希望应是一次次对生命可能的践行。于是,我们看到了公差犯人在修缮后的房顶聚在一起喝着冰凉的啤酒自由说笑,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看到了嘹亮的歌剧飘扬在监狱上空时,众囚惊愕却沉浸其中的表情;看到了州议会拨款扩建监狱图书馆;看到了性感海报后面靠鹤嘴锄挖出的通道……安迪从未失去希望,这本身就是希望。
一个蒙冤被判两个无期徒刑的青年才俊,在狱中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力图翻案?心灰意冷?安迪给了每个人更好的答案。
初进监狱,安迪也经历了模式化的狱中生活:脱光了衣服被狱警用消防水管粗暴地清洗身体然后被洒上除虱粉、光着身子走回牢笼、被变态囚犯凌辱、被关禁闭等等。这些对于一个过去有着自由生活的人来说,都可能是引起情绪崩溃的触发点,更何况是一个带着富贵面相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年轻人,但安迪的表现不仅令瑞德在头一晚的打赌中输掉了十根香烟,并在随后二十年的监狱生活里,变成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这种不同,不只因为他银行家的才华,也因为安迪明白,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内心的自由,再高再厚的围墙也关不住。相反,一旦失去了信念的支撑,就算撤去四面高墙,那也不过是身陷另一座监狱。这一点,老布和瑞德出狱后的不适便是最好的佐证——他们都在监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们习惯了四面的高墙,习惯了上厕所前喊报告,习惯了没有希望,突然的自由让他们无所适从。这时候才发现,安迪在狱中与大家共享的片刻自由,更显无限光泽。
在你还没有坚持去做一件事之前,请不要急着去对这件事妄下判断。
当安迪托瑞德从监狱外弄来一把鹤嘴锄的时候,没有人去怀疑他的动机,因为仅凭这样一把小小的鹤嘴锄要挖通连接到狱外的地下通道大概需要600年,也就是说这应该是一件有生之年都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很多人之所以会失败,也因为他们从未尝试,习惯性的消沉。
因此,当典狱长惊讶看着海报后面的通道,没有看到任何迹象的观众大多也同样惊讶,惊讶于他是怎么做到的;当安迪在电闪雷鸣的夜晚从长达500码恶臭的下水道里爬出,迎着磅礴大雨脱下囚服展开双臂,观众在为安迪的成功逃脱欣喜之余,更加为安迪的坚持所震撼。要知道,安迪的希望与自由,正是建立在这近二十年来,日复一日的坚持当中。
一把鹤嘴锄所创造的奇迹,其实也说明了一个浅显却并不易做到的道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